汪舟:台湾闽南语歌曲的乡土情怀(组图)(2)
思想起思故乡
第一个阶段是清治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已有一些福建沿海的渔民、农民、商人、海盗渡海移居台澎。明代后期,以郑芝龙为首的海上武装集团实际控制了福建沿海,促进了海峡两岸贸易活动,并有组织地将大批饥民从福建运送到台湾。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并治理台湾期间,更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和民间移民入台。清康熙统一台湾后,又出现数次移民高潮,至1893年,台湾人口达到250多万。
自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一波又一波或零散或成规模地从闽粤渡台的移民潮,形成了台湾移民社会。在长达300年的移民过程中,先民们离乡背井渡海来台,在台岛开发、建设家园,这种经历表现在精神层面就具有强烈的祖根意识。先民们在族谱、宗祠、牌匾、墓碑都会记载自己从哪里来;先民们在劳作之余会吟唱故乡小调来寄托浓浓的乡思乡情,这些小调经过口口传唱,孕育出了优美动听的民间歌谣。
台湾早期民间歌谣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台东调》、《丢丢铜》、《劝世歌》、《草螟弄鸡公》等,都广为流传。这些歌谣的曲调基本不变,内容则往往根据吟唱者的经历自编而有不同版本。《丢丢铜》是宜兰一带的民间小调,没有固定的歌词,是随情景的变换而即兴填词吟唱的。最典型的是《思想起》,以念唱形式叙述先民们从唐山过台湾的拓荒史,充满浓郁乡情,在南部民间就有50多种版本。
岁月沧桑,许多早年的民谣已蒙上厚厚的尘埃。上世纪70年代中期,台湾民间老艺人陈达根据恒春一带的民谣游唱各地而引起反响,一些早年民间歌谣如《思想起》、《劝世歌》等才逐渐为后人所知。“唱一段思想起,唱一段唐山谣,走不尽的坎坷路,恰如祖先的步履……”描述的就是陈达怀抱月琴弹唱祖先流传下来的民谣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