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严歌苓第一次看完片就说:导演即便不做任何其他铺垫,光是那个女孩摔下来,他睁开眼睛看到血流满地的时候,就这样的一个细节,你说他能走吗?能见死不救吗?这里就只有他长着一张外国脸啊,外国人就是当年的保护伞啊。那时候南京只有22个外国人。严歌苓说只有这一点她都觉得够了。何况我们还做了很多点点滴滴的铺垫,包括他和陈乔治的争论。还有一场戏是玉墨说,在南京,你这张脸就是一张很好的通行证。这一点我们中国人都知道,根本就无需多说。我认为西方人就没有这个概念:他们对那时候的南京根本没有什么了解,就随便坐在那里一说,就把它看成跟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样。
热议3
用小女孩的视角是一次冒险?
“刘恒不同意,但我想坚持原始的创作冲动“
南都:还有评论说到电影里小女孩的视角。因为她在教堂里,对于南京城的事情她可能知道得不那么多。所以电影里对这场屠杀的残酷呈现也就不多,变成了一个模糊的背景。
张艺谋:这个电影不想去书写这些宏大的角度,因为前面(的电影)都做过,所以一定不能重复。第二个,这不是这个电影要着墨的地方。有两场戏有大的布局和战斗就行了,其实这个电影一直是从大开始收小的,甚至后面连续有八场戏都是收到地窖来的,我是喜欢这个结构的。这么收着是为了反视觉高潮的。摄影师当时都很担心地跟我说:导演,连着那么多场戏都是室内啊,不出去了?摄影师们觉得很危险。因为如果我们没有能力,这种反视觉的高潮会是一种失败,要是做好了,反倒会让观众的心跟着进去。
南都:听说编剧刘恒反对过这个视角,但你很坚持。我看一些评论,包括外媒评论,也有人提到,在这样一场大屠杀中,这样的视角拍那么多绚烂的镜头,会不会把这场残酷的屠杀浪漫化了?
张艺谋:刘恒不愿意加小女孩的主观视线,因为他觉得这个很危险,会失败。到开机的时候,他还在提醒我这个是陷阱,要小心,这个钢丝你可能走不过去。我认真地考虑过他的意见,也和文学指导周晓枫讨论过很多次。有时候他们都同意刘恒的意见,但是我也问过自己,我最早看这个小说的原始冲动哪里去了?我的原始冲动就是这个小女孩的视角,它带给我另类的感觉。最早触动我的东西我就不想丢掉它,我也不想被别人说服,如果丢掉它,老天爷会告诉我我犯了一个错误。所以我就坚持了下来。但我还是很克制的,不能太炫技。
我并不是对南京大屠杀这一类题材情有独钟,也没有专门去寻找这类题材来拍。我是因为看了这个故事,意识到这个故事拍出来有可能成为这一类题材的“另类”,那这个就会很有价值。因为一个空间很小,几乎不能出什么新意的东西,有新意出来了就会很有价值。所以这一点让我觉得蛮有挑战的,所以我2006年开始就筹备这个事情。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