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最难难在什么地方?我以为难在两个方面:一是观念;一是创新机制和干部考核的标准……如果不彻底从根本上解决这两条,我们现在制订的计划也是难以实现的。”
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之后的记者见面会上,温家宝总理以此回应了记者对“十二五”规划或将执行难的担忧。
这是来自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判断。
决策与执行,两个最基本的政治概念。在地方,其执行与中央的决策之间,“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并不罕见。
大国治理,决策的执行力当然关键。地方执行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决定了决策者的政治期望能否最后实现,最终决定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与质量。
为确保决策被执行,地方政府责任制或行政首长 责任制 ,严格责任制甚或最严格责任制逐年被强调。从这个角度看,这个行政体制 显然有它的优势。
当然,执行有执行的难处。换而言之,执行者有执行者的立场和考虑。执行者的局部立场与中央的全局利益并非总能时刻保持高度合拍。
这样,决策的形成过程显然不可忽略:在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国度,如何于上下形成政治共识,如何使这种共识尽可能地回应和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这一切当然对能否“落实”影响重大。
那么,“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会怎样实现?怎么考核呢?
观察中国 的决策程序模式,“十二五”规划决策形成过程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样本。
“五年规划编制过程比规划本身更为重要、更有意义。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30多个省区市和特别行政区、56个民族的国度,如何集中人民的智慧,形成政治共识和社会共识,是没有先例和成功经验的。”
作为国家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如此总结这个“世界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最多,程序也相对复杂的发展规划”。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