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京十五”条为代表的“新国八条”地方细则正在推动全国住房限购风暴不断升级。截至昨日,已有北京、上海、南京、青岛、济南、成都、南宁、贵阳、太原、长春、哈尔滨11个城市正式出台了限购令。另外如广州,调控细则已获原则通过将从今日起正式实施。
尽管如此,按照“新国八条”要求,至少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再加上27个省会城市,共36个城市被明确要求在2月20日前出台限购细则。也就是说,目前完成这一要求的城市仅约1/3。
业内人士分析,限购令出台后部分城市成交量已经出现明显下滑,但调控究竟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还在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而从目前来看,仅1/3城市并未“爽约”,说明部分城市对限购令有所顾虑,限购令最终落实到地方恐有折扣。
南方日报记者 卢轶 实习生 王峰
北京限购令被称最严
目前出台的北京、上海、南京、青岛、济南、成都、南宁、贵阳、太原、长春、哈尔滨11个城市的限购令中,北京的限购令要求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提供连续5年(含)以上在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才能在北京市购房,因此被称为目前为止最严厉的“限购令”。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的统计显示,目前北京二手房市场的购房人群中,纯户籍人口占35.5%,占64.5%的非户籍购房人群中,能够提供5年纳税证明的不超过五成,二手房市场将有1/3的购房人群受此影响而暂时无法买房。中原地产的数据则显示,北京市将有超过百万的家庭受到楼市调控实施细则的影响。
相较于北京严厉“限外”,其他城市则相对“温和”,大部分城市则只需提供本市一年以上纳税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成都出台的限购令在这一方面则相对更为宽松,仅要求有社保缴费或纳税记录即可,并未明确规定年限。
在调控目标方面,大部分已出台房地产调控细则的城市也均未提出具体目标,仅贵阳提出新建房价格增幅不高于去年全国平均值。
从限购范围上看,“新国八条”规定为“本行政区域内”,但很多已出台细则的城市规定限购范围仅是在城市市区范围之内,成都的细则中仅对“主城区”限购,贵阳的细则更是明确仅对“一环内”限购,被指“太温柔”。
此外,据媒体报道,日前获原则通过、将从今日起正式实施的广州版“国八条”调控细则,虽然将限购范围扩大到此前并未限购的从化、增城两县级市,但也基本拷贝了“新国八条”限购要求:在广州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提供自购房之日起算的前2年内在本市累计缴纳1年以上个人所得税缴纳证明或社会保险缴纳证明,才能购房。
部分城市成交大幅下滑
对于限购令的铺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其效应将是“新国八条”各项政策中最为明显的。限购令落地之后,部分热点城市成交量也开始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管理网及伟业我爱我家的统计数据,楼市调控细则执行首日(17日),住宅市场网签总量与前一日相比暴跌近九成,达86.78%。在二手住宅方面,2月以来,截至房屋交易权属系统和存量房网上签约系统升级之前,成交仅为7237套。北京中原预测,在恢复签约后签约量也会明显降低。预计2月市场总网签不足万套,相比1月份的23478套下调6成,这也将创造2010年2月以后的首个不足万套月。
据中原地产统计,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五大城市的二手房门店新增客源和盘源数量2月以来都大幅度下降,业主开始惜售,购房客户开始观望。该机构预计,五大城市二手住宅2月市场的成交量可能仅达到1月的两成水平。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有更多城市出台调控细则,加入限购行列,成交缩量的现象还将更加明显。
中金公司预测,若全国有40个城市采取全市范围限购方案,全国成交量将下降18%,考虑到部分城市仅针对主城区限购,全国住房成交量下降应当在9%-18%之间。另外,考虑到政策执行过程中会打折扣及市场规模继续增长,实际影响可能低于上述预期,预计2011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其中一线城市约下降1/3,二线城市约下降1/4。
降价压力增加
需求的减少势必将对开发商形成降价的压力。业内人士认为,“限购令”主要是抑制投资投机需求,而在紧缩的信贷政策下,开发商资金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部分开发商促销的可能,但房价大幅下跌的可能性不大。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称,目前的调控政策已“阶段性见底”,接下来购房者要观望一段时间,预计2-3月间各地商品住宅成交量将持续低迷,最快房价在二季度会触底,同比增幅将出现负增长。就2011年全年而言,他预测,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成交均价可能会与去年持平,即使跌也不会超过10%,如果涨2%到3%也不足为奇。
不过杨红旭表示,上半年楼市政策不会放松,因为政策出来以后一般在半年以内很难发生变化。除非市场出现调整,成交量下滑,房价持续5-6个月下跌,中央肯定调控效果后,限购等调控政策才可能放松。他还提醒开发商,在这轮调控之下,楼市在今年三季度前后会触底,差钱的房企须快销。
参与互动(0) | 【编辑:位宇祥】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