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3600万保障房配套资金压力巨大 税费优惠难落实

2011年04月03日 11:53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们计划在今后五年,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如同30年前的“翻两番”一样,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的“五年3600万套”,是中国政府领导人又一次对亿万民众作出的庄严承诺。那么,3600万套保障房对民众和国家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目前城镇化速度,“十二五”末,中国城镇化水平达到51.4%,城镇居民总人口达到7.4亿人,以城镇户均人口3.1人计算,城镇居民将达到2.387亿户。未来五年新增3600万套保障房,加上“十一五”期间已经解决的1500万套,意味着五年后将有21.4%的城镇家庭通过保障房解决住房难题。

  目前,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结构失衡和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新的发展背景下,保障房建设对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大局意义和战略作用凸显。解决1/5的中国城镇家庭,即远超俄罗斯全国人口的1.53亿我国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以2010年全国商品房平均价格5034元/平方米、全国平均造价2000元/平方米、保障房单套60平方米计算,将有9.28万亿元的财富转移到中国中低收入者身上。

  毫无疑问,3600万套保障房五年后的竣工,将意味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财富成果共享,也是世界上最短时间内最大规模的财富公平转移,更是一千多年前伟大诗人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梦想的实现。

  住房大局的意义还不仅在于此。解决住房这个1/5中国城镇家庭最大的后顾之忧,释放出来的经济拉动力,将直接体现为居民消费的巨大扩张(仅这3600万套保障房以及相关装修就有6.12万亿元的消费规模)。一定程度上,所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就在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通过保障房疏通久被阻塞的国内消费,无疑是解决转型的“胜负手”。

  的确,这是一个资金需求巨大的世纪工程,需要配套建设的制度和机制复杂艰巨,某些质疑者甚至将之指为“一场乌托邦运动”、“口惠而实不至”然而,相对于中国过去五年年均11.2%的GDP增长、21.3%的财政收入增长、累计22.1万亿元的基础建设投资和2.8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当前我们具备的资源和可以协调的办法一定比困难多得多。

  因此,解决问题的核心是勇气和信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没有决心,眼前到处都是困难。”面对关系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保障房大局,中央已下决心并付诸行动,这就是,“保障性住房应当以公租房和廉租房为主,再加上棚户区改造,不要走偏方向。”现在,对政府此番承诺拭目以待的同时,我们需要的不是冷嘲热讽的围观,而是社会各方力量用建设性的集思广益,共同参与和实现这项民生伟业。□

  (文/健君)

  3600万保障房难点查访

  影响我国未来保障房建设的难题,资金不是第一位;关键在落实中如何将政策力量和制度力量以及高度的全局意识、责任感凝聚成合力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任会斌 邓华宁 李美娟 沈翀

  针对未来五年新建3600万套保障房的国家规划,《瞭望》新闻周刊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发掘目前保障房建设面对的问题,寻找政策落实的现实道路。采访中,本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各地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但部分地区和林业、农垦企业的负责人反映,在实施中遇到了配套设施资金投入压力大、税收优惠落实难等问题。

  与此同时,本刊记者走访南京、武汉、九江等地房管部门、保障房小区住户了解到,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与交付量今后几年将大幅增加,保障对象也将向“夹心层”、中低收入者扩面。由于目前保障性住房申请者收入统计手法单一、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中仍有漏洞和不平衡的现象。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健全保障房分配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另外,也有部分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存在建设过程中部门之间协调不及时,电、气等配套设施没解决等问题,导致居民无法入住或者住得不够舒心。相关专家接受本刊记者采访认为,能否使多部门形成合力推进保障房建设,正在成为保障房政策落实到位的关键。

  配套资金压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规模的逐年扩大,部分财政实力薄弱的地区在水、暖、气等管网和道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配套上,遇到了很大资金压力。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中,湖北省黄石市房产管理局副局长吴金文说,“目前,在各级财政资金的补贴下,建房子已经没有多少困难,包括‘吃财政饭’的黄石。但是地方缺乏大规模建设配套设施的资金。”多地信息显示,目前各地都在大力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但是配套的信贷政策却跟不上,银行还没有这个贷款目录,相应地也就不会有利率优惠。

  城市、工矿等棚户区改造项目,主要集中在旧城区或老工业区、矿区、林区、垦区,然而这些地区的财力、企业资金实力往往比较弱。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东河区,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0多亿元,其中可利用财力不到6亿元,是内蒙古财力最弱的旗县区之一。东河区区长贺海钧向本刊记者介绍说,东河区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但是棚户区房屋面积却有40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包头市其他8个旗县区的总和。

  “主要是给排水、供暖、学校、道路等设施的投资大。”贺海钧说,借着政策机遇,东河区力争2012年末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仅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一项,就需要基础设施配套资金40多亿元。为解决资金问题,东河区已与国家开发银行内蒙古分行协商,计划贷款20亿元。

  海拉尔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农业部六家直属直供农垦企业之一。2009年启动国有垦区危旧房改造项目以来,该公司已经完成住房改造、新建住房11944套,2011年计划再改造、新建房屋3520套,全面改善困难职工的住房条件。

  这家公司副总经理张树通对本刊记者坦言,各个农场的职工过去住的都是土坯房、板夹泥房,没有供水、供暖等设施。而新建的楼房,配套设施齐全才能住。过去两年里,企业已经投入了基础设施配套资金3500多万元,由于房子多、资金有限,只能解决水、电等最基本需要。

  另外,上级资金下达有些滞后,也加大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资金压力。比如,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森工集团)基本建设处住房建设工程管理科科长李培林说,2009年的上级资金是6月份下达的,2010年的上级资金是7月下达的。每年在资金到位前,项目实施单位为了用好有限的施工期,需要先垫资施工。有些困难单位垫不起,往往会影响工程进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陈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