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僵局能否打破,要看中央、地方、房地产商等各方面博弈中谁能最终占上风。从当前密集出台的调控政策来看,一些似乎并不具备可持续性,而单单从房价入手调控商品房已被普遍认为非治本之策。加大保障房建设在缓解供需矛盾的同时,或将成为少数有效的推动调控的催化剂,但同样面临种种问题。
5月下旬,北京已有些许初夏的模样,西二环、西三环之间的几条老街在绿树掩映下格外宁静,很多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家属区都坐落在这里。也就是在这寸土寸金的院里,几处住宅工地正热火朝天。“房子建成后将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内部职工。”谈及此,居住在此的小区居民掩饰不住的自豪。都知道今年保障房建设任务繁重,各级政府和央企都被推到了前台,那么,像这种单位自建房是否属于为加快保障房建设而进行的“创新”举措?
去年6月,单身汉小潘通过了保障房资格的层层审核,等了将近一年,“一点儿保障房的影子都没看到”。今年计划开工的1000万套能有他的一千万分之一吗?
都说保障房是开发商坚守房地产领域的救命稻草,可参与了保障房,贷款就容易了吗?保障房所需的巨额费用哪里来?
事实上,在保障房大兴土木之时,从建设任务落实到资金筹措,乃至分配、监管等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愈发凸显。
落实建设 开发商:有压力没动力?
专家:必须终结房地产暴利
北京某市属大型企业,先后开发建设了福临家园、东坝、望坛等多个保障性住房及廉租房项目,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近两万多套。该公司内部人士李女士告诉记者:“我们公司规整了百万平方米的企业自有用地用于开发建设保障房,参与保障房建设是今后的重点发展方向。”
记者联系到北京另一家知名房企,其开创的高端度假地产项目备受业界瞩目,早期参与过经适房项目。该公司张总坦言:“公司不参建保障房是因为有其固定项目及长远规划,而且三年前即完成全面转型,已成为一个横跨多行业、多地区、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还有一家民营房企,目前北京在建保障房项目只有一个,其公司投资总监刘先生表示:“其实并非心甘情愿,但政府规定拿地时必须配建一定规模保障房。”据介绍,当前开发商参与保障房项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商品房中配建保障房,另一种方式是代建。
都是房企,对待保障房的态度千差万别,个中原因何在?
刘先生的“无奈”似乎具有一定代表性:利润较低且收回成本时间长、盈利模式不明确、银行贷款困难。地产大佬任志强也曾直言,“从投资回报上考虑,进入保障房领域可能会很慎重”。对于上市房企,刘先生则认为,“上市房企要保证开发量和规模,必然会转战或者积极进入日益扩大的保障房市场,而且同等条件下,上市房企更能有效控制成本、保证利润。”
应该说,企业关注利润无可厚非,如何在责任与利益间求得平衡原本就是保障房建设绕不过去的一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