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厦门嘉莲大厦地块出让价每平方米仅20元(4)

2011年09月19日 10:04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汇成公司为何能以如此低的价格拿到嘉莲大厦所在的地块呢?

  记者来到位于厦门市汇腾大厦18楼的汇成公司采访,该公司一位女负责人在核实了记者的身份后称,“老总不在,其他的老总都在外地,能接受采访的人都不在公司。”

  汇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毓嵩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了汇成公司是以每平方米20元的价格获得这块国有土地使用权。

  张毓嵩称,在1988年6月以前,建商品房只要经过市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就可以,还没有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概念,嘉莲大厦这片土地1984年政府就批给了东区联合开发公司。后来,这块土地的使用权转让给了汇成公司。

  张毓嵩还称,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发布并施行。厦门市政府也要求以前出让的一些土地都要补办手续,而补办手续时,则必须交一定的土地出让使用金。这份文件上所说的费用是补交的土地出让使用金,而非购买土地的费用。

  但记者调查发现,嘉莲大厦这块用地并非是在“1984年”就由政府批给了东区联合开发公司。一份编号为“(94)厦地合字(协)001号”《厦门市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合同书》记载了嘉莲大厦项目用地的转让经过,这份合同的落款日期为“1994年2月28日”。并且,该合同书还于1994年经过了厦门市公证处的公证。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合同书显示,厦门市土地管理局将该地块出让给东区联合开发公司时的价格也为每平方米20元。

  这份编号为“(94)厦地合字(协)001号”合同书第2条和第11条载明:出让土地面积“39894.137平方米”;“该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为每平方米20元人民币,总额为797882.74(元)”。

  蹊跷的三次测绘

  针对嘉莲大厦一个项目,前后出台了3份测量报告,每份测量报告给出的公摊面积都不一样,但都盖有厦门市房管局的公章,这是为何?

  中国青年报记者于9月7日下午和9月8日上午到位于厦门市松柏大厦的厦门市房管局采访,该局16楼标明是“局领导办公室”,但记者敲遍了所有房门,均无人应答。

  记者掌握的一份由厦门市房管局房地产权籍管理处于2003年3月14日发出的题为《关于嘉莲花园大厦房产面积争议的处理情况介绍》(以下简称《情况介绍》)详细记述了分摊面积争议的经过。

  “该项目在销售前请当时的房管局市场处评估所进行了预算(1996年11月8日)。2000年7月5日原厦门市房地产权籍登记中心对该楼盘的实测成果通过审核,该成果沿用厦门市对其他高层楼盘的习惯做法,没有将5楼的结构转换层架空部分作为公用建筑面积进行分摊。”

  《情况介绍》在此处特别提到,“这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与新的国标房产测量规范实施细则是一致的。”

  “但1个月后(即2000年8月16日——记者注)又出具了一份测量成果,反把结构转换层架空部分作为公用建筑面积进行了分摊(可能是为了与预算方案维持一致),开发商汇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根据这个成果申请办证,塔楼公寓部分已颁发104本权证。”

  《情况介绍》与此前央视《今日说法》栏目对此事的报道一致。据央视报道,已调离岗位的原厦门市房管局局长陈心田承认对嘉莲大厦有3次测量。陈心田称,嘉莲大厦还没建好的时候,开发商(汇成公司——记者注)委托厦门市房管局根据图纸对大楼进行预算,并根据这个预算面积进行销售。房子建好后,房管局到实地进行了测量,但开发商对这次测量结果很不满意。

  据调查,在这次实地测量中,预算时加入公摊的一些面积,比如地下一层的一个用于战时防备的人防工程、位于5层的一个用于通风休闲的架空层等2400多平方米的面积被取消了,这就意味着开发商汇成公司少了上千万元的收入。因此,汇成公司坚决要求把它们重新纳入公摊。

  值得注意的是,在汇成公司提出要求后,厦门市房管局通过一个会议纪要,同意对嘉莲大厦作第3次测量,将架空层、人防工程等面积纳入公摊,而且这个文件是由陈心田亲手签发的。

  《情况介绍》还写道,“2000年7月5日出具第一份成果后,开发商不满意(却又将成果传播出去,使我们很被动),接着7月22日处与中心会审认为应该考虑预算方案,甚至作了违反建设部517号文的原则规定。”

  据了解,在此次会议上,曾有人不同意违反规定将额外的面积纳入公摊,而陈心田却在会上同意将面积分摊。另据调查,当时除了嘉莲大厦,还有十多个建筑项目也提出要把架空层等面积算进公摊,但最后只有嘉莲大厦获得批准。

  为何唯独嘉莲大厦的要求获得了通过?陈心田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称,他每天都要处理许多文件,根本没注意到这份文件的内容。(记者 田国垒)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