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地方的统筹城乡实践中,虽然地方政府不断提高农民和农村在共享发展成果中的分配比例,但农民仍缺少真正的平等谈判能力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这是主管部门负责人最新释放的正面信号。
11月19日,在广东佛山召开的2011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表示:“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抓紧完善现行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凡有条件的地方,鼓励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
农村土地改革久经争议,到目前已有一个初步政策框架。今年3月的全国人代会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与此同时,“长久不变”、“确权颁证”、“自愿流转”、“占有收益”等涉及农村土地改革的关键词被写入“十二五”规划纲要。
对于新近的“股田制”改革信号,有关专家认为此举将是对农民利益的积极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认为,农民以土地入股,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益问题,对农民利益是一个很好的保障,可以有效地缓解征地带来的矛盾,未来可能成为农村征地改革的一个方向。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一些地区就开展了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江苏、四川等地的部分地区也有过相关尝试,但在全国层面未形成主流。
《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可以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但与承包地不一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如何推行股份制,缺乏明确规定和成熟经验。
农村土地改革是中国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迈向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去的一道难题。以土地入股的“股田制”来破解这道难题时,如何规避改革风险、如何保障农民权益,将高度关联未来的改革走势。
城市地紧,农村地闲
正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将国内不少城市带入了高速发展轨道之时,也带来了城市土地承载力不足的困境。
以成都市为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以来,成都城镇化快速发展,一大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迅速落地,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告紧。据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的测算,按照成都市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3年将用完到2020年的用地指标。
曾在全国多个地方从事土地监督执法的国家土地督察成都局局长常嘉兴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直言,除西部个别发展较为缓慢的城市外,城市发展面临土地承载力不足在全国是一个普遍现象。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安徽省芜湖市,同样也遇到用地指标不够的尴尬。中西部城市如此,广东、北京、江苏这些城市化程度较高地区,面临土地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则更加突出。
与城市发展承载不足相对应的却是农村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村资产大量闲置。本刊记者在川、皖、渝等劳务输出省市采访时发现,由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一些家庭甚至举家外迁,其房屋、土地长期闲置在农村。
在安徽省宣城市,从市区到20余公里外的向阳镇,沿途多个村子,很多农房已经破落,大门上的铁锁也已锈迹斑斑,房前屋后的宅基地上甚至杂草丛生。向阳镇蔴口村村民刘庆保对本刊记者说,他们村一共有1500多人,但只有700多人在家,其余的人长年在外务工,家里的房子、宅基地都是长年空着。
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在安徽省沿淮地区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农村土地利用呈现出“利用效率低,空心村多,空闲地多”的“一低两多”特点。以怀远、来安和霍邱三个县为例,空心村比例都超过了30%,自然村庄内的住宅松散凌乱,形成许多难以利用的空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