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他们是蓝色国土的耕作者,大海是他们的谋生之源;他们奔波于中国海洋领土的最前沿,出海捕鱼,客观上也是在身体力行地保护着祖国的海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隐忍或承受各种争议,然后继续在周边国家的围堵中游走。
随着最近因捕鱼遭遇海盗绑架和外交风波频率的增多,他们忽然之间就仿佛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之一。当对方执法人员越来越情绪化,越来越粗暴野蛮处理事态的时候,中国渔民,他们还能在这片蔚蓝色的海域上行走多远?
漩涡中的中国渔民
在海洋资源有限和其他复杂的背景下,远洋捕捞正越来越频繁地成为周边外交的燃爆点
仿佛应了开渔季节的时令,在钓鱼岛撞船事件一周年之后,中国渔民的“多事之秋”又一次到来。
11月6日,日本长崎海岸警卫办公室称,一艘舷号为“浙岱渔04188”(排水量135吨)的中国渔船在长崎附近海域涉嫌非法捕鱼,中国渔民随即被扣押。3天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被扣的中方人员在缴纳罚金后,已被释放并直接返航。
就在此前半个月,韩国海洋警察署同样以“非法捕捞作业”为名扣押了3艘中国渔船和31名船员。
虽然这两起渔事案件如今相继画上句号,但背后所折射的,乃是中国渔民在生存之困与海外作业安全之痛中的真实写照。
掠夺式发展造成近海无鱼
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000公里,《洪湖水浪打浪》中的歌词“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舱……”,曾被认为生动描述了中国老一辈渔民的生活景象。然而如今,从辽宁到山东,再到两广,沿海各地却纷纷出现“近海无鱼可打”的尴尬。
今年8月31日零时渤海休渔期结束后,有数百艘渔船驶入渤海,但等待他们的却是渔获量较往年减半的残酷现实。
由于年中康菲石油公司溢油事故的影响,渤海的境况似在外界意料之中。即使11月初,离事发时已过去5个月之久,但在渤海湾附近的沙滩上,油污留下的痕迹仍清晰可见。据当地渔民介绍,7月中旬时,渤海还曾出现长约2海里的巨大赤潮带。这对渤海中各类鱼虾的生存,无疑是一场灾难。
其实早在康菲漏油事故之前,已有学者对石化产业密集排列的渤海发出“渤海变死海”的警告,但海洋开发的步伐无法因当地对就业与税收的需求而减弱,渔民——成为人为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后的直接牺牲品。
眼下,渤海一带的渔民有的干脆歇业,有的则开始考虑转战其他渔场。不过,与渤海渔场齐名的近海其他三大渔场:舟山渔场、南海沿岸渔场、北部湾渔场,情形亦不乐观。
在舟山,渔民捕捞愈走愈远,传统渔场已难以形成渔汛;在海南,近海渔类资源几近枯竭,当地渔民甚至用“守株待鱼”来形容生存的艰难;在广西,已从北部湾传统渔场撤回的渔船高达5000多艘,直接影响到了广西全区4.67万渔民的生计……
来自国内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近海环境“沦陷”是中国近岸开发普遍过度的“苦果”。其中,仅重工业化布局而言,从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一直往北,“大码头、大化工、大钢铁、大电能”到处点火。广东、江苏、上海等地莫不在向石化工业区的目标大步迈进。
此外,在地方短期利益驱动下,正在形成对岸线盲目抢占、低值利用的局面,沿海港口发展和临港工业基本都是靠围填海形成。
多重掠夺式发展,令渔民“失海”问题日益严重。面对近海生存空间萎缩,中国渔民赴远洋捕捞成为突破的方向之一。
以山东威海市为例,当地也鼓励有条件的国营和民营捕捞企业到国外建立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随着企业的发展,中国渔民的足迹逐渐深入到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