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手艺 八成新民工心中的劳动诉求
微数据:为什么出门打工?新生代有着更实际也更宏远的目标。想赚更多的钱仍然高居榜首,但“想出来学技术”、“我想通过打工实现创业”这两个选项紧随其后,成为新生代务工者的最强音。有超过80%的新生代表示很希望进城打工能学到各种知识技能。
怀揣创业梦想、缺乏创业手段是这一代人让人印象最深刻的特点。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仍然以初中为主,拥有相应职业技能的还不是很多。76.1%的受访者缺乏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打工不能打一辈子吧。”
“有了手艺,最好是和朋友一起搞个小生意。”
“等技术学成了,我也可以回老家那边看看有什么机会”……
与父辈相比,新生代有着更清晰的目标,更明确的梦想。这也是新生代民工在出门打工时,为何会将“学技术”、“学创业”放在他们的劳动诉求前三名的原因。这说明,新生代务工人员需求层次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
90年生人夏学肖,来自江西上饶。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研究电子产品。中专毕业到杭州一家电子厂打工,现在已经做到了生产线的大线长。最近,他刚刚报名成人高考,打算利用业余时间把本科读出来。他说,出来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整个厂的生产运作。出于年轻人的谨慎,他并没有直言今后创业的梦想,但言语间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回乡创办电子厂的雄心。
然而现实和理想也有着不少的距离。由于劳动时间长,培训机构远离工作生活区,对培训信息缺乏了解,负担不起培训费等多种原因,真正能实现培训学习愿望的还是少数。
在采访中,他们也希望政府能为新生代民工提供更多的公益性职业技能培训。
相比父辈 他们追求更“体面”的工作
微数据:受访者中有40%的人从事的是一线生产岗位和简单的服务工作岗位。他们平均每周工作6.2天,平均每天工作9.3小时,只有16.1%的人拥有双休日。
56.8%的企业有明确的加班规定,最长的加班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与上一代相比,他们仍然是肯吃苦、肯奋斗的一代。
虽然新生代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有关自身权益的法律法规缺乏一定的认识,大多以不熟悉为主。其中就业促进法、最低工资规定、工资支付条例、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工伤保险条例,不熟悉的人都占到了40%以上。
我们常常听到有一种说法,新生代农民工不如上一代会吃苦。果真是这样吗?
28岁的湖北天门人齐磊看上去比实际年纪苍老很多。他做过建筑小工,进过服装厂,当过泥工,卖过水产,始终在生活温饱的边缘,可是他还是满怀希望地向记者讲述,他要好好琢磨,发明出一种工地上用的铺设技术。如果真的成功了,那他的生活就有希望了。
1995年出生的曾倩,满脸还是孩子气。高中只上了一个月就出门打工。第一次进工厂,干流水线的活。半个月的夜班,半个月的白班,每个班都是12小时,一个月休息两天。“刚开始觉得非常不适应。习惯了就好了。”
和许多同龄人相比,这些新生代务工人员显然更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那么这种不能吃苦的评价又从何而来呢?
来自省总工会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新生代确实缺乏上辈的吃苦耐劳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新生代务工人员对劳动权益的诉求要高于第一代务工人员。用他们的话来说,那种工资不高、吃住不包、合同不签、保险不上、发展不大的单位,只有傻瓜才去。
基本权益的保护仍然是现实中劳动群体面临的难题,但也有越来越多的新生代们已经不满足于基本劳动权益的实现,而是追求更体面劳动——工作环境,企业声望,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