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开始,浓雾笼罩京城,连日出现的大雾遮住了阳光,也引起了公众的对空气质量的焦虑。
微博中有网友公布,美国驻华大使馆的监测站显示北京空气污染已达“危险(hazardous)”水平,但北京市环保局同期的数据显示,当日北京的空气污染水平为“三级轻微污染”。
公众也将目光投到了美国驻华大使馆每天一小时更新的PM2.5数据上。因为正是那里的监测仪器监测到北京空气超过危险的程度,甚至达到有毒害的水平。细颗粒物PM2.5每立方米经常达到数百微克时,通常意味着需要关闭门窗、减少外出以免受到伤害。而目前国内通行做法是对PM10的可吸入性颗粒的监测与公布。
质疑声在市民间蔓延——“为什么我们不监测PM2.5的颗粒物?”、“为什么我们的数据与美国大使馆公布的相差几倍?我们到底该相信谁?”……在微博中,网名“巴松狼王”的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少中在网上回应质疑时,引发了更多的质疑。
带着一系列的质疑和疑问,记者11月2日对话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杜少中。
“污染级别还是
十几年前的分法”
本报调查:北京连续几天的大雾,市民都感觉到空气质量很差,空气污染与雾天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杜少中:雾本来不是污染,只是它和污染物结合在一块时,它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特别是秋冬季节,容易产生静风、逆温等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这样出现大雾时,就比较容易形成空气污染。雾会使污染物不易扩散,污染物也会延长雾存在的时间。
刚刚过去的雾天,空气质量在三级一、三级二停留了好几天,并没有变成四级或重污染的五级,这说明过去几年,排放的水平在下降。
我们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还要继续努力加大减排的力度,减燃煤污染、机动车污染、扬尘污染和工业污染。这需要政府成功的组织,也需要广大市民参加。现在取得的进步,要感谢市民的努力。
本报调查:在网上,很多网民在质疑阴霾漫天但是发布的监测结果为轻度污染,是监测手段不同,还是标准不同?
杜少中:轻微污染、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这种分法是十几年前分的,如果大家感觉叫法有问题,我们可以改变。但是主要问题是,轻微污染也是污染,对市民的生活影响不大,但是有影响是首先的,到了轻度污染影响就开始逐渐加大了。
今天(周三)有人问我是不是心情很好,因为天气不错。我会说,我们一年中有20%的天数不达标。要是昨天(周二)来问我,我就会说,我们已经从一年100天达标,增加到了去年286天达标。从27.4%增加到78.4%,为什么我总是反着说呢?我们一方面要给大家信心,北京的空气质量在逐渐改善,虽然涨幅较奥运前有所减缓,但也在进步。
同时,也要告诉大家,20%左右的天数不达标,也是不能容忍的,人活着10天,不能8天喘气,剩下2天不喘气。我们也要努力让20%不达标的天数越少越好。我们不是为了每年在完成任务在减少不达标的天数,而是为了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