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空气质量好,
减排才是硬道理”
本报调查:一些生涩的专业术语让公众一头雾水,环保部门对环境知识的普及上,有哪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杜少中:监测中心是对外开放的场所,每周二接待有预约登记的市民参观和访问,如果想看看北京的环境质量的监测数据是怎么出来的,都可以来。说到发布的数据,我们还是比较有底气的,因为我们有监测中心作为支撑。
现在由于有对比,显得咱们的服务还不够人性化。我感觉大家提的问题都没有错,错在我们对监测数据对外公开的程度,特别是人性化的公开,比如我们的监测用手机看不到。虽然我们公开的方式从月公布、周公布、日公布,一天几个公布,报纸、电台、电视台逐渐公开,但是不能让公众唾手可得。在提供人性化的信息后,还应该在每个级别后面加上,在某级空气质量下,市民应该注意什么。
本报调查:有市民质疑,2011年北京市环保局用于北京污染防治的费用只有537万元,而三公支出却达797万元,这样的费用能治理好环境吗?
杜少中:这个数字一点都没错,但是我要说537万的污染防治费是财政拨款的支出预算表,污染防治只是其中一项,预算表中还包括环境减排、节能环保等项目,都在几千万到一亿多元之间。另外,大气污染的专项治理等其他专项治理的资金不在这个范围内,比如今年机动车治理的费用达到3.2亿元,大气污染治理资金十几个亿。我们都希望北京的天气更好。要想空气质量好,减排才是硬道理。(赵喜斌)
重要的是治理和防范
1580998214:应当把实际情况告诉老百姓,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能掩饰。
605839798:管管那些露天烧烤吧,他们对大气污染的“贡献”不亚于汽车。
春华秋实:污染太严重了。快想办法吧。
阳光灿烂:啥标准检测不重要,公布怎样的数据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治理和防范。
随缘:应该加大破坏环境的惩罚力度和举报有奖措施。
老兎子:求真相。如果是事实,请不要再遮掩……
弓长: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北京市民肺癌发生率在上升。
蒋有三:美国人习惯对中国说说道道的,而且好话不会好好说,没办法,老大当惯了。如果是从两国的环境状况作比较,提出改善建议,这无可厚非,但他们的弦外之音也很明显。对于我们来说监测标准与国际接轨,中国现在有这个经济实力,希望早一点儿实施。
沙小易:要如实监测,特别是要正视而不是回避问题,找出超标原因,加强治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