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创新社会管理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两会上的焦点话题之一。以政协为例,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13日已经闭幕,本次会议的提案审查报告显示: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1200余件。其中,涉及社会管理方面的提案427件。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如何真正建好“减压阀”?代表委员的讨论常常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办?
为了谁?
为了广大老百姓得实惠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应该重视老百姓的公共需求。“现在我们已经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老百姓的公共需求变了。原来是要吃饱肚子,现在是要公共产品,包括保障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环境保护等。”迟福林表示,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首先应该把这种公共需求的变化作为发展方式转型的基础。
近年来,重庆市出台了“民生十条”、“共富十二条”、“民主法制十五条”等文件,许多政策措施呼应了老百姓的利益关切。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政法委书记刘光磊看来,在加强社会管理过程当中,关注民生问题,让人民得到实惠是很重要的问题。他坦言,相当一部分群众反映的问题,包括一些上访,都是一种表达利益诉求的行为。要化解这些社会矛盾,最基本的就是要从解决民生入手。
依靠谁?
核心、队伍、帮手
刘光磊还认为,具体就重庆而言,政法队伍,包括其他执法队伍,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力军,因此,必须要加强队伍建设,真正做到“亲民、爱民、为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进一步强化,才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然而,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管理形势和日益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仅仅依靠政府力量,是否能够妥善有效地处理各类利益关系?这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景天魁指出,社会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力量,应当构建开放、多元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使其成为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得力“帮手”。
怎么办?
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
怎样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探索中的话题。代表委员也提出不少精彩的见解。
迟福林认为,政府的角色转型是创新社会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政府能够放的权要放,让市场来主导,政府的责任是把公共服务做好,把市场监管做好,把利益分配关系调整好。”
随着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发布的门槛越来越低,社会管理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在湖南团的开放讨论中表示,互联网虽然让信息自由流通,但也带来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网络侮辱、诽谤事件频频发生,动摇了社会诚信的基础,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甚至会引发群体性事件,从而危及社会和谐稳定”。他建议,应该加强对网络服务商的管理,并应对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对网络上出现的侵权行为实行有条件的公诉。
创新社会管理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应该说是一个共识。看一看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这些焦点——不管是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还是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不管是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还是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如果离开了法治,或许都将离初衷越来越远。本报记者 杨 凯 郑 娜
专题:2012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