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贸易增速放缓 学者称存战略性疏远之忧(2)
现实或潜在摩擦
2011年东盟已经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
总体来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有力推动了中国东盟双边经济的密切合作,伴随着自贸区各项安排的逐步落实,双边经济相互依赖水平大大提升。
虽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成就可圈可点,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合作中解决。更重要的是,前述的国际关系环境变化也开始给中国东盟合作带来新的挑战,急需双方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妥善应对。
首先,中国东盟合作是一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尤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一国对东盟十国的合作。东盟内部各成员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度、文化差异等都给这个合作的深化和发展带来挑战。
一方面,十国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各国对于与中国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而且各方的要求不能被作为整体的东盟所有效代表。中国在过去的合作中,一直坚定支持东盟在东亚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并从总体上与东盟展开合作安排。
但很显然,这种方式无法照顾到具体国家的考虑。例如,中国与东盟国家总体贸易发展很快,而且中国总体上一直处于逆差。但从中国与东盟十国各自的贸易来看,情况就完全不同。一些国家,特别是越南的对华贸易一直以来都是逆差。今年上半年,中国对越南出口148.6亿美元,进口73.6亿美元,越南的逆差75亿美元。对于后发的坚持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越南来说,这种对华贸易结构显然不会令人欢欣鼓舞,越南人对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看法也一定会有保留。
另一方面,自贸区的福利效应在一国之内也不是平衡分配的,一些部门会因为自由化而获得发展,而另一些部门则会因为更直接的竞争而步履维艰。尽管政府会想办法平衡部门之间的利益,但这种差异性很容易被国内的政治斗争所利用。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之际所发生的一些小插曲多半是这种因素的结果。
其次,如前所述,中国国力增强带来的国际环境变化使东盟从总体上看待与中国的合作方面出现顾虑,担心对中国经济合作的深化造成对中国的不对称依赖,从而在未来对话合作中丧失独立性,更担心日益强大的中国会寻求主导东亚。加上东盟对正在进行的共同体建设缺少足够的信心,因此对于东盟的中心地位问题非常敏感。
此外,中国力量的上升也引起了中国与周边国家领土争端摩擦的加剧。因为担心中国崛起后解决与中国的领土争端问题会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部分国家选择放弃长期以来坚持的搁置争议原则。
一方面希望问题尽早解决,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国际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担心给中国造成的制约。东盟与中国有类似争端的成员中有几个很显然采取了这种策略,而且希望把整个东盟都拉上同中国进行领土问题博弈。目前看,这种趋势并未停止,尽管其对解决领土争端的作用还不明确,但对双边合作的影响却很明显,至少在合作气氛上失去了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