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军区演习:200多坦克未正面交锋即被“摧毁”(4)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战场,无论是训练环境、训练手段还是训练方式都需要与时俱进——
让战斗力快车跑在信息高速公路上
龙年元宵节刚过,该师所属某团500余名新兵就踏上冬季适应性训练的路途。
刚走了10公里,负责携带通信设备的新兵三连战士谢腾,被对讲机里突然传出的阵阵马蹄声吓了一跳。紧接着广播、电视等信号声一股脑儿冒了出来。小谢迅速抄起背负式电台的话筒,里面也是噪声一片。刚才还一脸轻松的小谢一下子慌了神……
原来,拉练前团长葛坚特地从师里请来了两台干扰车全程伴随“保障”。此时此刻,两台车正隐藏在附近树林里,一南一北“夹击”拉练队伍。
“面对信息化战场,以前的爆炸、烟雾等老办法早已‘风光不再’。”师作训科科长邵广和告诉记者,自从两台干扰车配到师里,它们就成了各团眼中的“香饽饽”。从年初的新兵拉练到年末的演习考核,每年出动数十次,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10万公里。
为了让复杂电磁环境更加真实,该师与某电子对抗团建立起训练协作关系,每当有重要的演练都会邀请他们派出干扰分队。双方边对抗边交流,催生了一系列应对复杂电磁环境的战法、训法。
该师某装甲团是全军最早成建制、成系统、成规模推行模拟化训练的部队。然而,正当模拟训练红红火火之际,几件尴尬事让团长邵金华很惊讶:无人机操作手在模拟器上能作出各种特技,实际操控时却几次险些坠机;模拟训练中百步穿杨的炮长,在实弹射击中却剃“光头”……
在全团军事训练形势分析会上,一些营连长道出缘由:实战环境复杂多变,而模拟器中的环境却比较单一,自然难以练出真本事。
为此,他们成立数据采集小组,结合地域、环境、水文等特点,先后完成 “地形、气温对战斗行动的影响”等7个方面的论证,采集各类主战装备实验数据50类1200余组,嵌入到38类模拟训练系统之中。升级改造后,模拟训练器难度大大提高,使参训官兵“叫苦不迭”。如今,基于真实作战数据的模拟训练系统已在全师推广开来,覆盖了8个兵种500余个专业,极大推动了训练效益的提升。
与此同时,这个师还与相关科研院所合作,搜集整理我军、外军数百种装备的技战术指标和任务地域的地理、气象数据,嵌入网络对抗训练系统。
采访期间,记者恰好赶上了一场网络对抗考核。
某装甲团模拟训练中心大厅,团长钟波已率领团指挥机构成员和营连主官,坐在了各自的虚拟战位上。他们的对手——远在数十公里外的某装甲团指战员,此时也已端坐电脑前,蓄势待发。
战斗打响,双方手中的键盘、鼠标牵动着千军万马,无形战场弥漫着炮火硝烟。师作战室屏幕上,双方的兵力对比、战损数据、成败优劣实时更新,一目了然。
对抗结束,双方指挥员没有收到讲评材料,而是由系统生成的数百组“交战”数据和图表,这些将成为两个团年终军事训练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
“网络训练让对抗从实兵实装迈入虚拟空间,实现了远程异地同步组织。原来需要数十平方公里展开的对抗演练,如今只需两间教室、数十台电脑。”师参谋长吴军说。
掐指算来,这个师已经几年没有组织团规模的实兵对抗了,可在网络空间,类似的演练两三个月就有一次,营连级的小规模对抗更是家常便饭。各团模拟训练中心的“战术模拟对抗训练系统”,往往要提前数天预约。每逢休息时间,总会有两支各不服气的连队约战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