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能源频道

国内碳交易怎能光打雷不下雨 林业碳汇成突破口

2011年01月08日 15:59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按《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绝对总量的限排,没有强制性减排的义务。中国虽然没有温室气态排放总量控制的义务,但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中国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履行承诺,必然要求我们用各种措施降低碳排放,其中通过市场手段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办法。

  去年10月下旬,国务院在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提到,要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碳交易。但由于国家本身没有强制减排的法律义务,所以也很难要求企业强制减排,最可能突破的还是自愿减排,为此,国家发改委已从2009年起就着手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并有望在2012年试行。

  依赖买方的自愿减排

  国内碳交易现状:

  依赖买方的自愿减排

  与碳交易所数量的“繁荣”相比,国内的碳交易只能用尴尬来形容,因为目前只有北京环交所做成过一笔碳交易,2009年8月,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花28万元购买了8026吨碳“自愿减排额度”(VERs),这是北京奥运期间,市民响应“绿色出行”活动,乘坐环保交通工具所产生的碳减排放量。

  但卖方把28万元的收入捐给了慈善机构,给人感觉整个交易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慈善性公关活动,并非正常的交易行为。

  交易冷清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只有自愿减排方面的需求。按《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温室气体绝对总量的限排,没有强制性减排的义务,也就没有碳排放信用额度可言,国内的碳交易只能依赖于购买方的自愿减排。

  自愿减排交易额极小

  国外碳交易状况:

  自愿减排交易额极小

  就全球来说,目前自愿碳减排交易(VER)的成交额也是非常小的,2008年全球碳交易额超过1200亿美元,但全球VER的交易额只有3亿多美元,在全球碳市场中的比例还不到0.3%。

  英国碳交易咨询机构高级研究员亚里桑德罗·维特利曾向媒体解释,自愿减排的需求主要出自三种,第一种是出自企业社会责任;第二种是国家尚未要求设定总量,但购买者预期国家将在未来某个时刻要求强制减排,因此先期获得排放交易的经验;第三种是希望购买现在的自愿减排量,能够在将来的总量控制交易中获得合法抵消。

  国内碳交易的突破口

  林业碳汇:

  国内碳交易的突破口

  林业碳汇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日前,在广州举行的一个名为“2010南极公益活动”仪式上,活动主办方承诺将通过合作造林的方式在中国林业碳汇示范园营造碳汇林,通过碳汇林吸收二氧化碳来中和本次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活动的零碳排放。

  研究表明,森林每增加1立方米的林木蓄积量约可以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经初步测算,此次南极之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4吨,活动主办方需在中国林业碳汇示范园种植1180棵树、15年的碳汇期进行碳中和,费用约为4.48万元。

  据承办方广东浩森碳中和林业公司的董事长介绍,本次交易是中国第一笔大型公众活动的自愿减排林业碳交易。

  林业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也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通过技术改造实行减排二氧化碳,每吨的成本一般约要100美元;而通过林业碳汇,每吨的成本大概10美元。

  而作为交易对象,林业碳汇相对其他碳减排方法有一个突出特点,按国家林业局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怒云的说法,就是效果真实可见,相比于一些所谓低碳工业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排放新的二氧化碳,林业碳汇是实实在在地吸碳和减排。交易的购买方只要知道林木的蓄积量增加量,就大概可以测算出碳汇量。

  林业碳汇的需求是以捐赠而非购买的方式体现,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捐资给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由这个基金会委托农户或专业的造林公司去造林,产生的碳中和量计算给捐款机构。

  据了解,在林业碳汇方面广东走在中国前列,其方式是通过跟自愿减排的企业或组织合作,由自愿减排方出资,林业碳汇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包括林地的租赁、整地、种植、抚育和管护等一条龙服务,产生的碳中和量全部属于出资方,同时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出资方和林业碳汇及村民、村集体按60%、20%、15%和5%的比例分成,出资方分成的经济收益可以继续投入营造碳汇林。

  中国林业碳汇示范园的负责人郑展威比喻说:单纯购买碳中和量等于买鸡蛋,与浩森合作营造碳汇林等于买了一只会下蛋的母鸡。郑展威建议每个自愿减排的企业可以设立一个碳汇林或碳减排专项基金用来合作营造碳汇林。据悉,2011年,约有20家广东省企业将在中国林业碳汇示范园内植树减碳。

  去年11月,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在深圳举行的碳计量方法专题研讨班上,对碳汇林的商业模式给予高度评价。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和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也表示愿意提供平台,为林业碳汇提供服务。(记者 马勇)

参与互动(0)
【编辑:陈薇伊】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