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
发端于1977年年底伊朗国内局势动荡,全面爆发于两伊战争的世界性石油危机,通常被称为“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7年底,世界第四大产油国伊朗国内几十个城镇连续发生反对巴列维君主政权的骚乱,持续而剧烈的社会动荡令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1月16日,巴列维流亡海外,伊朗从4月1日宣布改国名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着政治、宗教的矛盾激化和边界武装冲突的加剧,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全面爆发,直到1988年8月20日才实现全面停火。
在政局发生变化前的1977年,伊朗平均日产600万桶,出口500万桶,当时是世界第四大产油国、第二大出口国。1978年后,伊朗石油从日产约600万桶猛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世界原油市场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两伊战争爆发后,伊朗每天出口原油仅为20万桶。伊拉克的原油出口也从每天350万桶降到100万桶。统计显示,两伊战争令世界石油供应减少了7%。
在此期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多次举行会议,并做出提价决定。欧佩克油价从每桶13.335美元升至23.5美元。此外,西方国家石油公司趁机哄抬油价,从中牟取暴利,让原油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飙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段时期,石油短缺带来物价飞涨、失业人口增加,巨大的石油开支造成国际收支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猛烈地冲击着西方国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其刚刚回升的经济增长又出现下降的趋势。由于美、德等国吸取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教训,建立了规模庞大的石油储备且积极实现原油进口多渠道、能源消费多元化,部分地缓和了本次危机对经济造成的冲击。
海湾战争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中东局势紧张,石油供求失衡,当年10月9日,世界原油价格达到高位。在欧洲现货市场上,英国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每桶涨至41.60美元。在纽约市场上美国西得克萨斯中质油每桶上升至40.40美元。全年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每桶22.26美元。
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海湾多国部队向伊拉克发起了大规模空袭,海湾战争爆发。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2月27日晚上向全美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科威特的独立已经恢复,海湾战争接近结束。
由于欧佩克为抑制油价暴涨和稳定石油市场,允许成员国根据市场需要自行调节产量,很多成员国纷纷增产,不仅完全弥补了伊朗和科威特两国损失的产量,且超过了市场的实际需求量。此外,西方工业化国家从战争爆发之日起纷纷启动战略石油储备,从而加重了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1991年,油价逐渐回落降至每桶20美元以下,恢复到海湾战争前的水平。全年欧佩克7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为每桶18.65美元,比1990年下降了16.2%。
伊拉克战争
时任美国总统的小布什于2003年3月19日晚22点15分在白宫宣布,美国和其盟国开始对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爆发。其主要理由是“解除伊拉克的武装”和“减少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