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伐尽,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
当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成为越来越多地区发展瓶颈时,鲁迅80多年前发出的这一警示,尤显意味深长。
资源有价,环境有限。时至今日,如何用有限的环境容量支撑更好的经济增长,已成为资源日趋紧张的广东特别是珠三角能否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命题。
“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总量增长超7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近19%。近日,广东省也成为国务院通报表扬的“十一五”污染减排工作成绩突出的8个省份之一。
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广东近年来以污染减排为载体,先行先试,用环保倒逼转型升级,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新路。
“腾”出新量
以退为进忍住阵痛打基础
“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佛山没有大的电厂,要削减二氧化硫,只有依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佛山市环保局局长霍锡淮
2007年底,总投资近60亿元、年产值100亿元的奇美电子有限公司落户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成为当时佛山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
无独有偶,当年10月,佛山污染减排首战也在狮山打响,9家污染严重的漂染厂被依法关闭。虽然这一举动让当地每年减少约500万元的收入,但这些损失现在通过土地升值,早已让村民收到了更高的回报。
捷报频传。2010年6月,总投资80亿元的一汽大众整车生产项目,再次选择落户狮山。
南海狮山的一“退”一“进”,是佛山以结构减排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华丽转身”的一个缩影,也是近年来广东各地用环保倒逼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为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十一五”初国务院作出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战略部署,并给广东下达了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主要污染物削减15%(较全国10%的平均水平多5个百分点)的“死”任务。
完成不了减排任务,意味着停止项目审批。在对奇美项目进行环境审批时,环境保护部曾明确要求当地必须先腾出环境容量。
然而,关停、搬迁一个工厂绝非易事,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加剧、经济形势恶化的形势下,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无破不立,有舍有得。在破与立的博弈、舍与得的调整中,各地顶住压力,忍住阵痛,坚定不移地推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广州首批116家“退二”企业全部完成停业、关闭或搬迁工作;佛山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1200多家,全市小火电厂和立窑水泥厂全部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