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公益男建团队助学23年难正名 曝民间组织转正困局(2)

2011年10月17日 09:3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挂靠”的难题

  从2005年开始,坤叔抓紧办“转正”的事,开始以“助学者协会”的名义申请登记。

  当时的情况是,像助学团队这样的公共服务类社会组织,必须先找到一个主管单位,才能向有关部门提出注册申请。于是坤叔开始“找婆婆”。

  接踵而至的就是一连串的碰壁、尴尬和笑话。

  关工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教育局、残联、妇联、团委、政协、个体协会……找过多少个部门,坤叔记不得了。但答复是一致的:我们管不着你。

  关工委的人瞅着当时还没退休的坤叔一脸惊讶:“我们这里都是老干部的组合,你们团队里什么人都有,做生意的、民主党派的、工人农民解放军……你们怎么是归我们管呢?”

  为了找到“婆婆”,“擦边球”也打过不少。坤叔找到妇联,试图用“助学———孩子———妇女儿童工作”的关系说服妇联接收下他们这个队伍。

  当时被拒绝的情形,至今想来让人哭笑不得。“被笑话,被人家赶跑,好丢脸。”坤叔说。

  2008年左右,民间组织注册的口子松了些。吉林、深圳等地开始放宽政策,不时有某某团体注册成功的消息见诸传媒,助学团队的一个深圳成员跟坤叔打了包票:“来深圳注册吧,一定能成。”

  坤叔兴致勃勃地抱着一堆材料,登了深圳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门。没想到对方一句话把他打回了原形:“助学也算是个行业吗?”

  “美容美发的、拉二胡吹口琴的、冶金行业、做饮食的都有协会,助学也算是一个团队吧?都是爱好,和吹口琴拉手风琴有什么区别?”他想不通。

  2011年4月,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部门的一位科长明确告诉坤叔:“政策已经放开了,你完全可以在东莞注册,马上就可以注册。”

  “我说我不想再去找了,就算去也是揣着炸药包去。那位科长半开玩笑地说,‘你什么时候去,可以算我一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