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八”发射——飞向太空赴约“天宫”
多么熟悉的场景—大漠,戈壁,塔架,火箭!
多么熟悉的声音—“状态良好”,“一切正常”!
公元2011年11月1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灯火辉煌,无人入眠。载人航天发射场上,繁星点点,人头涌动。
眼前这一切,让记者恍若回到32天前天宫一号壮美升空的那一刻。如今,承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交会对接使命的神舟八号,又将从这里起程,踏上追逐“天宫”的征程。
站在距离发射塔1500米远的空地上眺望,湖蓝色的塔架在100多盏聚光灯照耀下,熠熠生辉。
4小时,气象专家提供精确预报:少云,风速4至6米,能见度20公里,发射窗口时间气象条件良好。
2小时、1小时、30分钟,随着4组回转平台缓缓撤收,乳白色的船箭塔组合体巍峨呈现在眼前。从外观上看,与发射天宫一号不同的是,用于航天员应急逃生的逃逸塔重新安装在火箭上。
此时,距离发射场400公里一个名叫雅布赖的小镇上,活动光学望远镜组6名操作手正襟危坐,待命追踪火箭起飞后的实时图像。为执行任务,主操作手贾江磊3个多月没见过孩子,他在电话中与妻子约定,任务成功后一家再团聚。
此时,15个前端指挥岗位士官挑起大梁,25名高素质士官走上科技干部岗位,在神舟八号发射任务中独当一面。
四级军士长何建军是其中的佼佼者。身为载人航天发射场气源专业指挥员,他主要负责生产和提供航天用氧,保障航天飞行产品顺利升空。
谈及何建军,发测站站长郭忠来这样评价:“从抄写参数、拆装设备起步,到如今组织指挥、技术总抓,他是气源专业的‘顶梁柱’,能力素质不亚于科技干部。在发射场,这样的士官‘顶梁柱’还有许多。”
“15分钟准备!”随着发射场零号指挥员王军洪亮的调度口令,最后一批陪伴神舟八号的工作人员开始登车撤离。
“1分钟准备!”火箭脱插脱落,摆杆彻底摆开,导流槽自动喷水……发射进入读秒阶段,所有人屏住了呼吸,现场一片寂静。
“10、9、8……3、2、1,点火!起飞!”5时58分07秒,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喷射出巨大的橘红色火焰,托举着神舟八号冲天而起,在夜幕中划出一道美丽弧线。
“逃逸塔分离”、“助推器分离”、“一二级分离”、“抛整流罩”……随着一声声调度口令,夜空中的弧线渐渐远去,消失在灿烂星河。
6时07分53秒,船箭分离,神舟八号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太完美了,我们打了一个10环!”现场观看发射的一位航天专家兴奋之情难以抑制—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创造了中国火箭入轨精度的最高纪录。
飞翔!飞翔!飞向太空的“约定”!当橘红色的火箭尾焰在这个深秋的黎明从人们视线中慢慢消失时,一个民族的恒久期盼也被带进了茫茫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