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 创新促额外空间应用效益(4)

2011年11月24日 11:00 来源:解放军画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创新促额外空间应用效益(4)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自主创新——“中国速度”的强大引擎

  中国航天从起步的那天起,就承载着国家的使命、民族的尊严,凝聚着亿万人民的热切期盼。

  助推中国航天人飞天寻梦的力量中,有这样一种动力尤为强大。这,就是自主创新。

  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神舟”到“天宫”,从出舱活动到交会对接……1999年那个深秋开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飞行,不仅刷新着一个民族在茫茫太空的高度,也展示着航天事业创造“中国速度”的强大引擎。

  这个强大引擎,让中国航天从白手起家时就占据了制高点。怀揣美好愿景与创造魄力,中国航天人探索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先进的第三代飞船。

  这个强大引擎,赋予中国航天“中国特色”。神舟八号总设计师张柏楠介绍,神舟飞船一船多用,正是中国航天“少花钱、多办事、高效率”特质的体现—国外将轨道舱弃用,而中国将其留轨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

  “作用相当于一颗应用卫星。”张柏楠说,“中国人的创新,为科学实验获得了额外的空间应用效益。”

  我们知道,早在1965年,人类就实现了两个航天器之间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在这个领域,中国人是后来者。然而,中国航天人清醒认识到: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迎头赶上。

  “与美俄早期交会对接试验相比,中国专门研制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技术、经济等方面更具优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我们采取N+1的交会对接模式,使得一个目标飞行器可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同时还可兼顾空间科学实验。这种做法和国外完全不同,是前无古人的世界独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载人航天的今天。”抚今追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说,“攀登载人航天科技高峰,必须以雄厚的国力作依托。”

  一步一步追赶,一点一点进步。每一个跨越的背后,是一次次面对风险的抉择,是一次次克服困难的努力,是一次次挫折之后的奋起……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载人航天这样涉及如此众多的专业领域。也从来没有一项工程,像载人航天这样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力量。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不完全统计,全国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单位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人才,航天事业最重要的基石。在“人才与事业同步发展”战略思维引导下,新一代航天科技领军人才成批涌现。如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总设计师年龄多数在40岁至50岁之间,主任设计师年龄很多都30多岁,35岁以下科研人员已占到80%。

  他们的心血,凝结在运载火箭20多万个零部件中,凝结在“天宫”、“神八”数十万个元器件中,凝结在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上百万条指令中,凝结在更多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

  力量,在团结协作中凝聚。精神,在同舟共济中升华。

  “天宫”、“神八”成功实现太空牵手,为这一“浪漫约会”保驾护航的,是全国大协作所产生的伟大力量,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一路发展,一路突破,一路创新。中国人的智慧,如璀璨星斗在巡天之旅上熠熠生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