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日俄战争时清政府中立:朝野主张“联日拒俄”(6)

2014年06月03日 14: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命不由己

  日俄战争持续了一年半之久,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均为历史罕见。

  俄国遭遇了一系列的惨败,伤亡达14万余人,太平洋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几被全歼。日本倾举国之力为战,陆军13个师团全部投入战场,战争中一度修改了征兵令,服役年龄延至37岁,动员能力已近极限。虽然胜利堪称辉煌,却也付出了阵亡8.44万人、伤14.3万人的惨烈代价。在返国后的祝捷会上,日军指挥官乃木希典面对民众,留下了一句沉重的名言:“吾乃杀乃兄乃父之乃木是也。”

  1905年8月,在美国的调停下,均已精疲力竭的日俄开始和谈。9月5日,双方达成《朴茨茅斯条约》,日俄战争宣告结束。

  在战争中宣布“中立”的清政府提出过参加谈判的要求,却被日俄拒之门外。

  中国东北惨遭兵燹之灾,2万中国人死于战火,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却连参加谈判的资格都没有换来,只能坐等日俄将自己的躯体重新分割。

  《朴茨茅斯条约》规定,中国的旅顺、大连及其附近的领土领水的租借权,由俄国让与日本,南满铁路(由长春宽城子到旅顺)的一切权利,让与日本。由于《条约》中说明,这些规定“须商请中国政府承诺”,1905年11月,日本外务大臣小村寿太郎和驻华公使内田康哉即作为全权代表来华谈判。

  面对清政府时,日本要求的就不仅是《朴茨茅斯条约》当中的内容了。日本谈判代表列出了十一条谈判大纲,除了第六条是要求按照《朴茨茅斯条约》继承俄国在南满的权利外,其余条款均是狮子大开口,索取额外利益。

  清政府的谈判代表为庆亲王奕劻、袁世凯和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大臣瞿鸿禨。庆亲王以“年老事冗”为由,常因病缺席,瞿鸿禨不熟外交及国际局势,中日间的谈判实际由袁世凯与会办东三省事宜大臣唐绍仪担负主要责任。

  经过一个多月的讨价还价,清政府和日本最终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对这份条约的影响和袁世凯在谈判中起到的作用,史学界有着争论激烈的评判。

  一些学者认为,《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是个不折不扣的卖国条约。《朴茨茅斯条约》没有规定的一系列权益,被袁世凯拱手送给日本,如:在安东、沈阳、营口开辟日本“租界”,开辟长春、哈尔滨等十六处为通商商埠,开办中日木殖公司,在鸭绿江右岸采伐木材,日本享有改良安奉铁路及15年的铁路经营权等等。

  另一方则认为,中日双方在《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中都有妥协,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国代表为恢复行使我国在东北的主权,力所能及地抵制了日本掠夺新的政治要求。日本在《朴茨茅斯条约》之外增加的涉及中国主权的政治性要求全部被删去,比如“中国政府非经日本国应允不得将东三省地土让给别国或允其占领”等。

  据当时参与谈判的曹汝霖回忆,中日谈判结束后,日本全权代表小村即向他表达了不满情绪:“此次我抱有绝大希望而来,故会议时竭力让步,我以为袁宫保必有远大见识眼光……不意袁宫保过于保守,会议时咬文嚼字,斤斤计较,徒费光阴,不从大处着想……”

  无论今人怎样评价《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和袁世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朴茨茅斯条约》之外,日本又从中国的躯体上撕咬下更多的血肉。清政府未必感觉不到切肤之痛,但为了换取《朴茨茅斯条约》的执行,只能割肉饲虎。

  喻大华说,以得失大局衡量,清政府最看重的主权和领土在《朴茨茅斯条约》中得到确认,接受这份《条约》对清政府算是个差强人意的结果。“当然,即使再不满意,清政府也没别的选择。”

  而《朴茨茅斯条约》对中国主权和领土的确认只是名义上的,其实质的结果是从沙俄一家独占东北,变成日俄分而食之。日本的侵略铁蹄自此踏上了中国大陆。在此后四十年中,它成了中国最凶狠、贪婪的侵略者。

  日俄战争的大幕落下,这场战争对当事三国的影响却远远没有结束。

  沙俄国内矛盾加剧,很快爆发了1905年革命,工人阶级和布尔什维克登上历史舞台。列宁曾说: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10月革命的胜利。

  满清统治者勉强保住了自己的“龙兴之地”,却没能守住自己的封建王权,仅仅六年之后,王朝倾覆。

  日本进入中国东北,大陆政策一步步实施,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从沙俄手中抢来的南满铁路,滋养了更大的野心。“柳条湖事件”“九一八事变”,这条铁道线上事端频起,遗祸无穷。(记者 董少东)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