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葫芦治滇
作为滇池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11年滇池内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将会在滇池主要河道入湖口、污染严重的内湖水域和蓝藻汇集区控制性圈养26平方公里水葫芦,用于拦截入湖污染负荷和消减内源污染物。
在过去一周里,一个被定义为国家一级外来入侵物种的水草——水葫芦,引发了一场骚动。
无论是学界还是市民,都对政府近期提出的“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大面积种植水葫芦治滇的举动持质疑态度。这一消息对于长期从事和关注滇池治理的民间环保人士来说,更是犹如一记闷雷。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次漫长和艰难的对话,走访联系了近10名专家学者、环保人士及政府官员,但最后站出来提出质疑的只是极少数。
这次对话由于缺少了核心部门专家的介入,并没有将大众对该项目的担忧做一一解答,而是留下了13个相关问题来解答,于是便有了“水葫芦治滇十三问”。
专家不赞成大范围种植
云南信息报(以下简称“记者”):各位怎么看“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
王焕校:在解决好了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可以种植,但是如此大规模的种植要慎重。
王宏镔:不赞成大范围种植水葫芦。1棵水葫芦90天内可以扩散到25万棵,它可以通过无性和种子繁殖,大范围的推广要慎重,会挤占湖面和航道,小范围的种植,要掌握了它在滇池里扩散繁殖的规律后,采用轮收的办法进行定期收割,在一个生长期完了以后能很好地控制种群的密度。我们和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专家都一直认为大范围种植要慎重。水葫芦是我国一类的外来入侵物种,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梅念蜀:这谁说了都不算,需要一份科学严谨的可行性报告。前几天,我曾特意打电话问了一个研究“外来入侵”比较厉害的中科院的老师,他说以云南温暖的气温和富磷富氮的水环境条件,云南本身就很适宜水葫芦的生长。他认为,云南在自然条件下都会有不定期爆发的条件。这一点从我们2010年拍的草海那组照片就看得很清楚,当时草海里没有人种但是长满了水葫芦。所以对于滇池种植水葫芦,他也很担心,因为一旦大规模地种植加上自然爆发叠加在一起,所产生的效应可能就不是花钱可以控制得了的。
记者:世界各国多有水葫芦危害的感性描述,据资料记述:孟加拉人将引自德国的水葫芦称“德国恶草”,南非的引自美国佛罗里达,人称“佛罗里达恶魔”;斯里兰卡的引自日本,被骂作“日本烦恼”,印度则称它为“紫色恶魔”。水葫芦真有那么可怕吗?
王焕校:对水葫芦应一分为二地看。虽然种养水葫芦存在一定风险,但在所有水生植物中,水葫芦是去除水体中氮、磷能力最强的,也具有最强耐受污染能力。只要有效控制其生长范围,解决了水葫芦的低本高效采收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问题后,在避免造成水体二次污染的前提下,便可最大限度实现对水体中氮、磷的富集。而水葫芦在水面的覆盖度宜控制在40%时效果最好。
王宏镔:水葫芦含氮量为6.777%,含磷量为1885.5mg/每公斤,如果按工程提到的22公顷的种植面积计算,每年可以从水体中带走约1700吨氮、490吨磷。
水葫芦是好东西,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纤维素,但它也会吸收铅、铬、银、镍、铜、锌等重金属,除了铜与锌之外,其他重金属元素都会对身体有害。之前我们做过实验,水葫芦还能吸收放射性元素,比如“铀”,还有很毒的氰化物也能吸收。
记者:两位老师之前对水葫芦做过相关种植的实验吗?
王焕校:我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做了,但都是在实验室里种植,水葫芦的繁殖速度快得惊人,大面积种植存放在哪里是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因为水葫芦很容易腐烂。
王宏镔:我们现在也在做水葫芦的实验,对水葫芦做重金属的富集,这些基础问题目前也很难做好。比如说水葫芦在滇池中生长期有多长、繁殖有多快,一平米多长时间能长到3平米、5平米,在滇池不同片区中的生长、繁殖差异有多大。昆明的水温更适合水葫芦的生长,在5天一倍的速度下,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野外实验,所以这个工程不要太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