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有关部门组织座谈会
记者:江苏农科院曾给出一个数据,他们每年会打捞110万吨水葫芦。可我们采访了滇池周边的农户,他们并不接受水草做的肥料。
梅念蜀:我们在网上查了一下,老乡也是说这种肥料不给力,养分单一。至于饲料,江苏农科院在接受采访时曾提到要发酵,水草纤维很粗,不发酵会导致牲畜消化不良。
现在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一个座谈会,由江苏农科院的代表、滇管局负责这个项目的代表、市委负责这个项目的代表共同参加,我们也会请些专家、市民代表来参加。这样,市民或专家有关技术层面的忧虑和建议可以在座谈会上提出,大家交换信息,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论。
王宏镔:滇池里种的水葫芦是否能做肥料、饲料确实是个问题。水葫芦会吸收重金属,做饲料要在重金属污染不明显的时候,并且氮磷钾含量高的话也不会很理想,特别是钾,含量高会导致腹泻。
水葫芦种植不仅是学术问题,最关键是市场化运作,这需要做一个科学评估。
记者:如何市场化运作?
王宏镔:至少要有可行性报告,就近能不能建厂。滇池有保护红线,如产生巨大的运输费用将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梅念蜀:我们到滇池走访时遇到一个荷兰的项目,他们主要做滇池底泥的处置。我们当时问那个专家底泥处理厂的情况?他说因为打捞起来的底泥量很大,且含水量很高,农户使用量太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必须找个大项目把这些底泥处置了,但目前绝大部分都是填埋。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运输成本偏高,底泥运到污泥处理场的运费是政府贴的,生产出来的底泥没有实现产业化,只有一些推着板车来拉的农民。我们就联想到水葫芦的问题,政府未来是否还愿意去贴水葫芦的运费?会不会像底泥一样,最后还是会拉到垃圾场去填埋。
政府可以做产业链的上游,可以去启动它,但它毕竟是一个市场的需求,政府不可能又包生产、又包买包送包使用,也要考虑有没有很好的市场需求。
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
记者:除了以上说的,各位还担心哪些问题?
王宏镔:单看水葫芦对生物多样性会带来影响,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就是生物单一群落,这样的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是很好。水生态系统应该有挺水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这样的一个系统才会和谐,某个种群大量繁殖,和谐就会被打破,生物的多样性就会遭到破坏。这样的话,滇池将更加脆弱。
记者:如何控制这个问题?
王宏镔:目前水葫芦一般是人工打捞或化学控制,如果有吃水葫芦的昆虫,会有效控制水葫芦的生长,生物界都是一个相生相克的关系。但目前还没发现当地的昆虫有这个功能,如果从外面引进,又将会带来另一个外来物种的问题。生物繁殖是最好的选择但是也有巨大的隐患。
梅念蜀:我最担心的是项目结束后,会不会带来新问题。据我了解,之前云大和省环科院都曾就水葫芦和水草净化水质做了实验,也得到了很大改善,可都没有持续性。我们再去的时候发现,科研项目的人撤走了,可水葫芦长在那里,留下的生态影响在那里。当然原因很多,第一就是没有运行的人员,第二是没有运行的经费。
水葫芦的项目也一样,江苏农科院撤走了以后怎么办?产业链没有形成政府会一直贴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