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解释是不够的
记者:对于这个工程还有哪些观点?
梅念蜀:一个生态治理的工程,按照环境法就应该做环评报告,首先在程序层面上这也是缺失的。
首先我们认为水葫芦的繁殖速度特别快,很担心工程结束后能不能捞完,项目结束后会不会每年都会爆发水葫芦。其次,水葫芦以吸收氮磷和重金属著称,将其作畜禽饲料和花卉基质,这种饲料是否安全,是否有人来买,产业链是否建得起来?此外,水葫芦作为一个外来入侵种,它对本土的水生生物是有影响的,如果它把整个湖面封死,水里没有氧气,鱼就会死亡,还会导致本土水草数量的减少甚至灭绝。国内第一部外来物种管理条例就曾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一类外来物种”,水葫芦位列其中。
最后我们考虑的是费用的问题,我们在网上查到,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是10亿左右,做的饲料和肥料有运输的成本,如果没人买,积压又有一部分成本。这样总体核算下来,昆明市政府是否能承担得了这样巨额的开支。
基于这样的几点担忧,我认为应该找一个专业的、有资质的机构做一个环评报告,把所有这些我们担心的问题放在里面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陈述。这样才能避免所有人的担忧,光靠某个领导或专家来解释是不够的。
对话产生的“水葫芦治滇”十三问
1、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目前进展如何?
2、芦吸收氮、磷的作用在学界、业界和民间都有共识,但能否净化滇池水大家各执一词。怎么看“滇池用水葫芦治污已有二三十年历史,但污染状况没有明显改变”的说法?
3、滇池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在之前几次全球招标中曾一度出现没人投标的尴尬,接这个项目是出于什么考虑?有几成把握?
4、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是否参考了太湖模式?在具体执行操作过程中,两者有哪些不同?
5、在过去的一年里,滇池草海也曾出现了水葫芦疯长导致航运停止的情况,近期有专家专程到滇池实地调查了水葫芦投放圈养的过程,他们对如何防止水葫芦“逃逸”担忧,这个问题怎么办?
6、在“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中,后面的“资源化利用”是学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专家认为水葫芦的开发利用成本过高,是水葫芦实现大面积种植的最大阻力。如何实现水葫芦的低本高效采收和资源化利用?是否有具体的参考或数据?如打捞成本、脱水成本、运输成本。
7、滇池目前打捞的水葫芦主要用于制作有机肥和沼气开发,剩下的沼渣、沼叶则是免费送给周边农户。项目是否对成本进行过科学的核算?
8、由于滇池里有大量的重金属、放射性元素及许多人体不需要的氯化物,将水葫芦加工成饲料或肥料是否对食品安全带来影响?
9、专家和环保人士都想知道,“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是否有科学理论支撑的可行性报告?
10、除了可行性报告,是否还需要进行环评?
11、之前在滇池治理中开展了数以百计的大小项目,环保人士分析,在项目执行中,滇池水局部治理效果明显,但是项目一旦结束,滇池水很快又回到了原来的状态,“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如何做到持久?
12、生物学家则担忧水葫芦的大面积种植将对滇池脆弱的生物系统带来影响,怎么看这个问题?
13、“滇池水葫芦圈养及资源化利用工程”项目时间是多少年?要达到什么预期与要求?
(汤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