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贵”的水葫芦
记者:工程提出的圈养水葫芦的方法可以控制“逃逸”吗?
王焕校:在滇池中这点很难做到,因为滇池的浪很大,有时高达几米,所以水葫芦的“逃逸”很难杜绝。
梅念蜀:上星期五,我们绕滇池做走访,龙门村和辉湾一带有工人在种水葫芦,西华村也在种,但辉湾到西华村这一段没种。但我们发现这一段里还是有不少水葫芦,所以整体来讲,大家都觉得“逃逸”是很难控制住的。
记者:水葫芦能否被很好利用?
王焕校:目前,水葫芦主要用于制作有机肥、造纸、做沼气、饲料等,附加值不高,开发成本很高。所以水葫芦才会那么可怕,如果附加值高,那不用政府组织,老百姓早就自发进行采集了。
王宏镔:印度人拿来造纸,东南亚有些地方会食用嫩叶和花。大规模运用一定要解决出路问题,有需要才会有人去收。要实际计算投入产出比,比如造一吨纸要多少成本,包括打捞、脱水、运输等,这样的成本有没有市场竞争力,生产出来了没人要。种植不是问题,管理才是大问题。
记者:具体成本到什么程度?
王焕校:我看过一份资料,印度用水葫芦造纸的成本是其他原料的3~5倍,其中最主要的成本是脱水。我曾问相关部门水葫芦开发的成本问题,对方回答加上生态环境效应成本不高。这样空说我是不相信的,有没有人真正核算过这个成本?
梅念蜀:我们在网上查到每年打捞水葫芦的费用是10亿左右,据公开的数据显示,全国水葫芦灾害损失80~100亿元,治理花了5~10亿。水葫芦90%以上是水,要进行烘干、压榨等脱水有成本,做的饲料和肥料有运输成本,如果没人买,积压又是一部分的成本。这样总体核算下来,市政府是否能承担得了这样巨额的开支。
几天前,我们与对水葫芦现状进行调查的5个专家讨论认为,作为建设项目,种植水葫芦应先做环境评价。因为它虽然是一个生态修复的工程,但仍是建设项目,成本是否划算,还是要很系统的来算,把各方面的成本都算进去。当然,生态成本也该算进去。这也不应是公众问了一下,领导就给我们解释一下,应该有技术文件或环境评价报告这样的东西来给公众也好、项目也好一个科学的指导。
王宏镔:水葫芦收割后,综合利用是个很大问题。一般来说做沼气、肥料或饲料,但沼气池建造成本很高,水葫芦含水量高,脱水是笔不小费用。
记者:怎样种植水葫芦才算科学?
王焕校:种上去没问题,但种多少一定要经过科学测算,不能想当然地种,要根据进出水质的要求、水停留时间的要求、不同月份氮磷吸收速率的差异,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计算,然后来确定水葫芦的种植面积和密度。
水葫芦生长快,究竟什么时间将氮磷和重金属吸收到饱和,也需要准确的计算,一旦饱和水葫芦基本上就没用了,如果不及时打捞就会导致其腐烂,造成二次污染。此外一定要及时收割,否则大量繁殖会导致水底缺氧和光线,会对水底生物带来很大的影响。
记者:听说昆明种植水葫芦是引进太湖模式,太湖与滇池的水质情况是否存在差异?
王宏镔:滇池与太湖的水体差异对水葫芦种植问题不会太大,都处于南方,不存在越冬问题,太湖的经验拿到滇池来应该不是问题。“十一五”的国家支撑计划里就有水葫芦综合利用,就是江苏省农科院做的,既然太湖能成功,那在滇池推行也会可行。最主要就是解决收割与出路两个问题,人力物力的投入也需要科学地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