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法国葡萄酒组曲 开启葡萄酒文化之旅(2)
奏鸣曲
气候不适宜法律禁止种葡萄酿酒
根据法国经济统计研究院的数字,法国15岁以上人口人均年消费葡萄酒的数量,在40年中降低了38%:1960年,这个数字是年人均24.6升,到了2001年则只有15.1升。虽然喝得数量少了,但是质量已经大幅提高。高品质的葡萄酒早已经端上寻常百姓家的餐桌。当然,这对于生产者而言意味着更为严峻的竞争。竞争不仅体现在酒的质量上,也体现在酒瓶的个性、商标的设计、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
人们一提起法国人,总是和浪漫、懒散等词汇相联系。法国人当然就不爱听这些。不过,就算真是这样,至少在酿制葡萄酒这一点上,法国人比意大利人、西班牙人等邻居,还是多了一点严谨和认真,所以终成大业。意大利的葡萄酒有不少物美价廉的,特别是白葡萄酒,但总体上品质比法国酒差得远。西班牙就更不如了。至于葡萄牙,虽然从中文看,好像那儿才是正宗的葡萄酒,但实际上能提起来的葡产葡萄酒实在太有限。但稍甜的波尔图开胃酒却品质优异、声名远扬,简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至于法国葡萄酒优于其他周边国家的原因,除了气候、葡萄品种等这些硬件之外,恐怕首先还是在酿制工艺上的差别。相比之下,意大利人、西班牙人酿制葡萄酒的随意性太强。比如,在法国博艮第地区,还有超过90%的酒农,是采用人工收获葡萄的方式。成本上肯定比机器收摘要高得多;但质量上,显而易见,也好得多。为什么博艮第葡萄酒普遍较贵?这应该是一个理由吧!
还有,法国明文规定,酒农不能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对葡萄秧浇水。而施肥的次数越少,越能卖出好价钱。在波尔多以东40公里的卡斯蒂泳山坡的丰波德酒庄里,酒庄的所有者撒巴特先生说,“我们一年最多施7次肥。”品酒专家玛丽女士这样解释说,这是因为法国人认为,葡萄酒应该是葡萄、土壤、气候等纯自然因素的组合,人工的痕迹越少,越能说明这种“上帝的礼物”的珍贵之处。在其他国家,如澳大利亚、美国,由于气候因素的限制,酒农们不得不对葡萄秧浇水、施大量的肥料。而在法国,如果不具备适当的气候条件,法律就不允许你种葡萄、酿酒!那么,外人如何监督“给葡萄秧浇水施肥”的次数呢?玛丽说,除了经验之外,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从账目上查!
一般人都知道法国葡萄酒对气候要求高,高到什么程度?撒巴特先生说,比如在收获的时候,日照时间太长了不行,那样会使葡萄中的糖分急遽升高,迅速转化为酒精,最厉害的,几天连续的日照,会令酒精度升高1度!反之,连续下雨也不行,那样会使葡萄中的糖分大量迅速流失,甚至使葡萄脱皮乃至烂掉,肉质改变,这样,想要生产出好酒就更难了。1999年的波尔多地区就遭遇了这样的厄运。所以,最理想的收获期天气是:阳光不强或者阴天但不下雨、微风习习(能够吹干葡萄表面的水分即可)。酒农们最害怕的是冰 雹。即使葡萄尚未长出来、只有葡萄叶时遭遇冰雹袭击,也会影响葡萄最终的成分和质量。要说起来,法国的葡萄酒农是天下真正“靠天吃饭”的人。天气、特别是葡萄收获季节的天气,对他们的生活、收入的影响实在太大了!这也是为什么挑剔的品酒人会追问酒农一些别人想不到的细节,比如说具体的摘葡萄日期,然后他再据此核对当时的天气,用来判断酒的基本成色。